ProductPhoto.jpg

吾登泰山而小天下

邁向頂尖之路:哈佛商學院的人生習題 

Ahead of the Curve: Two Years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作者:菲利浦.戴爾夫.布羅頓Philip Delves Broughton

譯者:黃亭睿、楊詩韻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28日
 
作者簡介:菲利浦.戴爾夫.布羅頓  Philip Delves Broughton

出生於孟加拉,之後成長於英國,布羅頓於一九九四年畢業於牛津大學新學院,二○○六年取得哈佛商學院MBA學位。一九九八至二○○四年間,布羅頓先後擔任倫敦《每日電訊報》紐約及巴黎辦事處主任,曾在南北美洲、歐洲與非洲等地採訪,他主筆的九一一特別報導,獲得英國新聞獎(British Press Award)。與妻兒現居於紐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一起來變笨          第二章  重新來過

第三章  與眾不同之地         第四章  如履薄冰

第五章  我是誰            第六章  成形、衝突、規範、表現

第七章  從BETA開始          第八章  風險大師

第九章  不安的高材生         第十章  衛道人士

第十一章 極致槓桿           第十二章 人比人氣死人

第十三章 目標要遠大                        第十四章 看著孩子長大

第十五章 畢業                                第十六章 不快樂的工廠

後記

內容簡介:


百年哈佛商學院,學費要價臺幣六百萬,也是全球商界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機構。領導力、決策力、企業倫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被認為是哈佛商學院的成功祕密。哈佛MBA,是人生的天堂口,還是不快樂的工廠?誰可以擠進窄門,邁向頂尖之路?

給是MBA以及不是MBA的讀者
三十一歲那年,我放棄原來的工作,去念哈佛MBA。

人們念MBA的理由各有不同,不過大概可以分為兩種:前者清楚知道自己接下來要走什麼路、要做哪種工作,而後者則不那麼清楚。後者雖然知道自己想要改變,但卻不清楚是什麼樣的改變。我就是第二種人。 作者∕菲利浦.戴爾夫.布羅頓

金融海嘯讓華爾街灰頭土臉,過去人人欽羨的MBA被譏笑為「準備吃苦吧」(more bitterness ahead),然而也因為金融海嘯失業潮,讓更多人回去讀MBA,認為MBA可以增加就業價值。到底MBA在念什麼?進名校如哈佛商學院,就是拿到金鑰匙嗎?依據調查,《財星》五百大企業,有兩成執行長畢業自哈佛商學院,這家百年老店,每年有九百個新生懷抱著成功致富的夢想入學報到。

哈佛商學院出過最有智慧的企業家,如政商得意的紐約市長彭博,也有最狡詐的騙徒,如安隆執行長斯基林,虧空公司四百億美元,如今遭判刑二十四年又四個月,然而最頂尖的投資銀行與證券商每年還是急著把明日之星往這裡送,要學習哈佛商學院的成功祕密。

作者原為英國倫敦《每日電訊報》記者,因羨慕富豪生活,辭職進入哈佛商學院就讀,MBA教育的種種震撼讓他大開眼界,兩年下來作者至少做過五百個案例研究;另外作者也提到哈佛不為人知的一面,像是飲酒作樂,作PowerPoint的偏執,許多壓力過大的學生甚至罹患了憂鬱症,深刻描繪邁向頂尖之路的人生抉擇。

以上轉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ahead-of-the-curve-book.jpg

另一版本的封面

george-bush-harvard-mba.jpg

哈佛MBA最知名校友

自己節錄裡面的兩段話:

一是出自第七章(從BETA開始),當時ebay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去演講時所分享的生涯建言與人生哲學

第一,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如果你不感興趣,很難做得好。

第二,無論做什麼都做出成果。

第三,有系統地整理出自己學到的教訓。

第四,要有耐心,跟在好的人與好的事旁邊。

第五,建立團隊,功勞共享。

第六,要成為有趣的工作夥伴。

第七,不懂就發問。

第八,別把自己看得太重。

第九,絕對不可以放棄自己的正直與清白。

另外一點秘訣是:你絕對沒有自己想得那麼好,不過可能也絕對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糟。

還有一段是出自第十五章(畢業),當屆的畢業生代表所總結的三個重點,

一ˋ當你事後回想,大事可能不過是小事,而小事可能發展成大事。

二ˋ人比人氣死人。

三ˋ我們必須靠自己,沒有人會幫我們。

 

我的感想:

先以書的方面來討論。如果是想從書中學到某些關於MBA的知識或秘訣者,我想是免了。書中是講述了作者在

哈佛商學院所度過的兩年,並稍微講解了他所上過的課程ˋ申請實習時的情形;但更多部份,則是他的反省跟類

似懊悔的情緒。

商學院帶給他什麼?為他帶來怎樣的改變?為世界帶來的是好事或壞事?(安隆!?)

與其所建議,可以看到的是更多批判!

當然也有很多讚譽哈佛的地方,但更主標題所示者,相差甚遠!

這是我對於書的感想。

在幾年之前,某出版社出了本類似小女生教你上哈佛的書籍,媒體曾經風靡過一陣子,後來陸陸續續出了些史丹

佛學到的事ˋ哈佛學到的事ˋ劍橋學到的事ˋMIT學到的事,或者延用那些校名,改成沒教你的事。也許一

半出自於自卑,一半出自於好奇的心態,我讀了其中一些書。

這些書有的還不錯(MIT!),有的則是差強人意。我得先聲明,書的好或壞跟學校並沒關係,有可能是敘事

的觀點或從不同角度切入,會讓人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與說法。

但從這些書中可以看到相同的一點,不是天才橫溢,而是努力,真得是拼了命的努力

也許這跟現實有差距,但書表達出來的是這樣沒錯。

以這本書為例來說,當因為某事,商學院的學生跟教授說:我是付錢(學費600萬),來這邊學習的客人

但教授則回說:不!你是商學院產出的產品。

一方面來說,努力不應該來自後面有人鞭策或壓力而產生的行為;但以校方來說,追求卓越,把潛力轉成實力則是如同呼吸

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這兩個方向都值得我們思考!

也許你會想看看,老外對這本書的評論:Josh Klein Web Strateg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lm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